自律|维权|协调|服务

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协会新闻 > 清廉金融 > 河南历史人物勤廉事迹 王廷谏:清廉自守
河南历史人物勤廉事迹 王廷谏:清廉自守
发布时间:2020-11-03 浏览: 0

王廷谏(公元1571年-公元1652年),项城市官会镇王老寨人,字信卿,号青蒲,生来聪颖,读书认真,有疑必问,十岁能文,十三岁应童子试获项城县第一,一举成为县学廪生,小小年纪就取得如此高的成就,官府称他是贾太傅(西汉贾谊)再生。


万历二十二年(公元1594年)乡试,王廷谏跃跃欲试。没想到母亲因为勤于操劳、呕心沥血,突发疾病于万历二十年病逝。下葬后,按礼制规定,王廷谏必须在家丁忧三年。二十五年秋闱,王廷谏成为辛丑科第十一名举人。次年进京参加会试,连捷成进士,授内黄县令。


内黄县任上,王廷谏勤于政事,从没有案件积累;关心民生疾苦,爱民如子;鼓励人民开垦荒田,发展生产,为政清明,名声很好。任中,他认为嘉靖年间编修的《内黄县志》过于疏漏,就主持重修。三年任满,调滑县知县。离任时,内黄百姓送之又送。


当时滑县驻兵武官经常克扣、拖欠军饷,当兵的日子不好过,与当官的打架斗殴是常事。酷吏收刮百姓,衙役为虎作伥,不法之徒趁火打劫,逼得百姓经常告状。王廷谏到任后,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清军饷,严厉处罚喝兵血、吃空饷的千户把总,责令其补发所有拖欠,很快平息了当兵的怨恨。继而查究酷吏、衙役盘剥百姓的不法行为,惩罚奸人,平息了民怨。很快县境安静,百姓得到安抚。


接着,王廷谏兴学校,教化民众。宋代欧阳修曾任滑州通判,居住在县城内东南隅一所旧书院内,该处形似画舫遂命名画舫斋。斋后有一楼,因欧阳修在这里留下了流传千古的《秋声赋》,人称秋声楼。王廷谏于万历三十一年(公元1603年)在画舫斋故址建书院,遂以《秋声赋》和秋声楼命名为“秋声书院”。聘请山长,延请讲师,为滑县青年俊秀创造了一个安静优雅的学习环境,从这里走出许多栋梁之才。清光绪年间改秋声书院为欧阳学堂,也叫画舫书院。但滑县人不忘王廷谏的恩德,经常把这三个名称并列。


王廷谏在滑县还做了一件大事,就是拨出官银,聘请当地进士胡权编修了《滑县县志》,为当时最完备的滑县县志,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

两任县令,王廷谏皆政绩突出,受到朝廷诏令褒奖,并要越级提拔他到内廷任职。但此时万历皇帝不理朝政,耽于安乐;朝中大臣党争激烈。王廷谏认为自己个性耿介,不适宜在政治矛盾比较集中的内廷工作,索性拂衣挂印,辞官归里了。


回项城老家后,王廷谏一直住在乡下,从不进城,也从不与公门中人交往,官员造访一概拒绝。日常三餐粗茶淡食,冬夏一身布衣蓝衫,亲自下田劳作,闲暇吟诗作赋,时常与地方名士诗酒相娱、互相唱和,怡然自乐。对待亲友和颜悦色,尊老爱幼,恪守孝道。对子女严格管教,尽心教诲。王廷谏将一生著述整理成册,计有《诗经捷解》《四书口说》《七子文华图》《南草》等若干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