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律|维权|协调|服务

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协会新闻 > 清廉金融 > 河南历史人物勤廉事迹 袁恺:大著直声
河南历史人物勤廉事迹 袁恺:大著直声
发布时间:2020-08-25 浏览: 0

袁恺(?—1498年),字舜臣,明朝河南鲁山人,少时聪慧敏悟,洒脱不羁,通晓儒家典籍,景泰五年(1454年)登甲戌进士第。历任兵科给事中、礼科给事中、巡按直隶监察御史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。因刚毅正直、敦义施仁,世称“袁都堂”“袁都宪”。


天顺初年,帮助明英宗复辟有功的阉臣曹吉祥,被提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,总督五军营﹑三千营和神机营等京师三大营,掌揽京城军政大权,权势滔天,恶迹斑斑,朝野官民对他均侧目而视,敢怒而不敢言。时任兵科给事中的袁恺却不畏权贵,独自向朝廷上疏历数曹吉祥“奸欺之罪”,各地方官吏都非常震惊。后曹吉祥终因图谋篡位被英宗凌迟处死,所有同党也都被判死罪。袁恺也因“大著直声”而声誉大增。


明朝中叶,日趋腐败的朝政,不断增加的赋税徭役,致使成千上万的农民在疯狂的迭加盘剥摧残下失去土地,不得已背井离乡,挈妇将雏从四面八方涌进了地僻人稀、官禁松弛的荆襄地区。但明政府对百万流民“驱回原籍”、“编甲互保”的高压政策使得暴乱接连发生。成化元年(1465年)三月,宪宗命河南布政使王恕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,抚治南阳、荆、襄三府流民。由于地方官员没有认真推行处置荆襄流民的方案,使得官民矛盾一直没能得到妥善解决。随后,朝廷又命王恕和河南、湖广巡按御史、三司等官员一起“设法捕贼”,然而王恕等人却因处置不力,致使湖广荆襄等处的流贼聚众,从房县到南漳数百里之间,大肆烧杀抢掠,“深为民患”。是年十月二十八日,兵科给事中袁恺表奏镇守总兵官李震、巡抚御史王恕等人,“平时既无抚驭之方,有警又无剿抚之策,蒙蔽贼情,坐视民患,宜各究治,以为人臣误事者戒”。朝廷命令记载王恕、王俭的过失,减少王瀛等人的俸禄,并责令同心协力剿贼。在浩浩皇宫大殿里,敢说实话,敢说真话,敢于直率上奏的袁恺,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,每一句话都凛然不羁。


面对当时战乱不断的北部边疆,袁恺曾上奏安定边防五条措施,因切实可行受到朝廷赞许。成化二年(1466年)8月,朝廷以袁恺熟练通达边防事务任其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(今辽河以东地区)。袁恺赴任不足一月就上奏谍报,朝廷认为其“有谋略”。此外,看到辽东常年被女真侵犯,民不聊生,百姓无法承担赋税,袁恺就奏请免除辽东“岁贡人参”并得到朝廷同意。朝廷“特遣掖臣纪勒其功,且官其子,锦衣得世袭”。面对能够让后代封官袭爵的褒奖,袁恺却以“尽心边圉,臣子职分”为由,坚决推辞不接受。


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为人忠直的袁恺还是遭到了阉宦的嫉恨、诽谤、诬陷,在成化六年(1470年)9月被朝廷外放改任南京鸿胪寺正卿,但他毫无怨言,仍忠于职守。宪宗为嘉勉这位忠贞之臣,御赐金匾“忠贞元老”以示宠荣。六年后,袁恺相继升迁为光禄寺卿、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裁南京粮储等职,但他“亦无喜色”。其涵养镇定如此,真正做到了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。


吏部尚书王翱、兵部尚书尹直曾联名向朝廷推荐重用袁恺,但袁恺却决意激流勇退告老回乡。乡居期间,他修身垂范,敦义施仁,深受乡里拥戴。后鲁山县“适岁凶,民负官课”,看到发生荒灾的家乡民不聊生,百姓无法承担税赋,袁恺主动拿出俸金2500两白银替全县百姓缴纳。第二年秋粮丰收后,农户如数归偿时,袁恺却分文不收。乡里百姓感念其德,赞不绝口,皆呼“袁都宪”“袁都堂”而不呼其名。


弘治十一年(1498年),袁恺卒,朝廷敕谕,从祀乡贤,更立祠堂以祀之,后葬于鲁山县城南十五里袁家寨西北侧袁氏墓园。如今,园内苍翠幽邃,肃穆静谧,一生以“直声”卓立的袁恺让岁月不忘,后人常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