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律|维权|协调|服务

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协会新闻 > 清廉金融 > 河南历史人物勤廉事迹 程颢:“视民如伤”的理学家
河南历史人物勤廉事迹 程颢:“视民如伤”的理学家
发布时间:2020-08-17 浏览: 0


程颢,字伯淳,号明道,宋仁宗明道元年(1032)生于湖北省黄陂县。嘉祐二年(1057),程颢父亲程珦将家安在洛阳履道坊,程颢遂为洛阳人。程颢与其弟程颐不仅在伊洛之滨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洛学,而且由于他从政期间保民爱民的情怀,被称为视民如伤的理学家。


程颢在十余年的从政生涯中,曾任陕西户县主簿、南京上元县代县事、山西晋城、河南扶沟县令,他每到一地,就在坐处书“视民如伤”,并说:“颢常愧此四字。”视民如伤,源于《春秋左氏传》:“臣闻国之兴也,视民如伤,是其福也;其亡也,视民如土芥,是其祸也。”意思是,尊重、爱护百姓,恐怕惊扰、打动他们,则国家就会兴旺;视百姓如泥土、小草,国家就会灭亡,这就是祸端。视民如伤,成为程颢从政的座右铭,从中折射出他强烈的民本思想。


程颢出生在官宦世家,祖父程遹曾任湖北黄陂县令,在黄陂除暴安良,人称程青天。父亲程珦荫庇在黄陂任县尉。母亲侯氏知书达理、好读书史,对程颢影响很大。程颢五六岁的时候,母亲就让教他背诵古诗。十岁时,程颢就会写诗。有一次母亲给他讲晋代廉吏吴隐之的《酌贪泉》诗:吴隐之到广东上任时路过石门这个地方,见到一处泉水,当地人叫贪泉,一般官员是不喝的,因为喝了之后,就会变贪。吴隐之却喝了,并写了《酌贪泉》:“古人云此水,一饮怀千金。试使夷齐饮,终当不易心。”程颢受启发,写了两句诗:“中心如自固,外物岂能迁?”并常常独自吟诵。“中心如自固,外物岂能迁?”意思是只要内心坚定,就不会被外物所诱惑。一个十岁的孩童,能写出这样的诗句,足见程颢志向高洁。


治平元年(1064年),程颢被调任泽州晋城县令,一上任就在县衙大堂上写了“视民如伤”四个字,时时提醒自己,要爱民保民。程颢以“教化为先”,致力于发展教育,使不知学习为何物的晋城,乡乡建起了学校,穷乡僻壤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。每当政务闲暇时,程颢常常到乡间学校去,“亲为句读”。他挑选学生中的优秀者,建起了书院,重点培养。十几年后,晋城县穿儒生衣服者已达到几百人,考中秀才者十余人,一改当地“朴陋”的风俗。出现了“耕夫贩妇,亦知愧谣诼、道文理,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,济济洋洋有齐鲁之风焉”的动人景象。北宋人黄廉在诗中称赞说:迩来习俗益趋善,家家户户争相高。驱儿市上买书读,宁使田间禾不薅。


由于程颢教化有方,使晋城这个几万户大县“三年之间,无强盗及斗死者”,俨然成为一个礼仪之邦。程颢在晋城期间,爱民如子,平易近人。有些问事的乡民不经通报就经直到县堂上去找他,程颢并不责怪,而是耐心听其诉说,再仔细开导,谆谆不倦。程颢“在邑三年,百姓爱之如父母,去之日,哭声振野”。


程颢在扶沟任县令时,有一年,宦官王中正要到豫东一带巡查。王中正权倾朝野,沿途各县竭尽所能大事铺张,高规格接待。主簿对程颢说:“王中正要来咱县巡查,听说其他县都是大事铺张,连他住的蚊帐都是专程到京城开封购置的。”程颢说:“向民索取,法所禁也。吾邑贫,岂能效法他县。有旧青帐,可用之。”程颢的话传到了王中正的耳中,他自知到扶沟县捞不到好处,在程颢任职的三年中,每次到扶沟县都是绕城而过。


在扶沟县,程颢不仅不媚上,而且为了百姓利益宁愿牺牲自己的仕途。有一年扶沟遭受水涝之灾,庄稼颗粒无收。这一年刚好又是考绩之年,有的县怕影响考绩,影响升官,便瞒报灾情。程颢在实地调查之后,向朝廷据实呈报灾情,要求放粮赈灾。当百姓拿到朝廷的赈灾粮,连称程颢是为民着想的好官。程颢在扶沟县一心为民着想,教民掘井灌田,免除不合理的赋税,深得百姓爱戴。离别时百姓依依不舍送到县境,攀辕号哭。


程颢在宋神宗时期,曾被朝廷任为监察御史,参与王安石变法,后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,出任澶州(今濮阳)判官。熙宁五年(1072)回到洛阳,与弟程颐讲学于家中,创立了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理学。程颢说:“吾学虽有所授,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”。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上,孔孟创立了以“仁”为核心的儒学,二程在继承孔孟“仁”的基础上,提出“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”“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”的命题,将作为伦理道德范畴的仁,升华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,创立了以“天理论”为哲学基础,以正人心、修道德、明义理为核心的理学,为普通中国人确立了道德信仰和道义自觉,影响中国社会近千年。


程颢早在陕西户县时,在与表叔张载的通信中,就提出廓然大公的思想,在从政实践中,深知执政者的公心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。他说:“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”“一心可以兴邦,一心可以丧邦,只在公私之间尔”“至公无私,大同无我。虽渺然一身,在天地之间,而以天地无异也。”程颢的大公之心,昭如日月。

程颢于元丰八年(1085)被朝廷任为宗正寺丞,六月十五因病猝死,后葬于伊川祖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