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愈(768年—824年),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州)人,素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居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。然而,因“谏迎佛骨”而名震朝野的韩愈还是历史上著名的监察官。
韩愈自幼父母早亡,由兄嫂抚养成人。出生于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之后的他少年便有壮志,发奋读书,终于登进士第。贞元十九年(803年),35岁的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。
上任后不久,关中地区发生严重旱灾,百姓民不聊生,饿殍遍野。韩愈看在眼里、急在心头。但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为邀功取宠,封锁消息、隐瞒灾情,上报朝廷说虽然闹了饥荒,但不耽误秋收,所以赋税依旧,无需减免。百姓被灾情和赋税逼得“弃子逐妻以求口食,拆屋伐树以纳税钱”。韩愈痛心疾首,愤怒之下上疏唐德宗,揭示旱灾实情,请求皇帝“宽民徭而免田租”,言辞恳切、感人肺腑。这篇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》使李实如芒在背,从此将韩愈视为眼中钉、肉中刺,经常向皇上进谗言陷害韩愈。得罪了当权者的韩愈在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(今广东省阳山县)县令。
贞元二十一年(805年)春,韩愈获赦免,离开了阳山县。八月,获授江陵法曹参军。此后,他凭着过人的才能平步青云,官职逐步提升。但是不久,韩愈又一次因直言进谏,从人生的巅峰坠入低谷。
元和十四年(819年)正月,唐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,并“御楼以观”、“令诸寺递迎供养”,当时身为刑部侍郎的韩愈不顾个人安危,奋笔疾书《论佛骨表》上疏直谏,对兴师动众、耗费巨资、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唐宪宗加以劝诫。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“投诸水火,永绝根本,断天下之疑,绝后代之惑”,并自请“凡有殃咎,宜加臣身,上天鉴临,臣不怨悔”。文中言辞激切,表达着身为臣子的拳拳之心。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怒,要将韩愈处死。幸得宰相裴度等人说情,韩愈才免遭杀身之祸。随后,被贬为潮州刺史的韩愈来不及向亲友辞行,冒着大雪离开长安,用悲愤的笔调写下了“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”的著名诗句,表达了他一心为国、九死不悔的情怀。
在极其荒凉的潮州,韩愈在《泷吏》等诗作中描述了海浪滔天、毒雾不绝、飓风频繁、鳄鱼出没等景象,读来就令人胆战心惊。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,韩愈不仅没有一蹶不振,仍心系百姓、满怀赤诚,他积极带领百姓开渠排涝,发展农业生产,从此稻蚕丰登;他将自己全部俸禄用来办学,使这块荒蛮之地盛行兴学重教之风;他带领百姓驱逐江中鳄鱼,大大减轻了鳄鱼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……潮州人民感念韩愈,以其名为潮州的山水、路堤、亭台命名。赵朴初在《访韩文公祠口占》中盛赞:“不虚南谪八千里,赢得江山都姓韩”。韩愈在潮州短短八个月,却留下了卓越的丰功伟绩,这是很多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唐宪宗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,意欲重新起用韩愈,并有意在吏治、监察领域重用他。长庆二年(822年)九月,韩愈转任吏部侍郎。次年六月,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,负责监督官员是否有违法乱纪行为。神策军将士闻讯后,都不敢犯法。大家私下里议论说:“他连佛骨都敢烧,我们怎么敢犯法!”
长庆四年(824年),劳累一生的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,次年三月,葬于河南孟州的墓园韩园,魂归故土。如今,已成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韩园,松柏青青、芳草萋萋,来凭吊悼念的游人如织。韩愈不畏权贵、敢于直谏,为国为民、一腔热血的形象成为刻在百姓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。